项目地点:四川江油
项目规模:611.3亩
设计阶段:方案投标
本项目位于四川江油工业园区东区,东山路西侧,喻火路南侧,距离江油市政府3—4km。项目总用地面积611.3亩,其中道路及绿化62.7亩、邓曹河河道10.3亩,净用地面积538.3亩。
本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有厂房(高度大于8m,因此建筑面积按照两层算为24万㎡),科研办公楼、接待中心、培训用房、倒班宿舍及食堂总建筑面积为10万㎡,总占地面积2.56万㎡。
本项目地块北临喻火路,东临东山主路,西侧和南侧为规划道路,地基位于江油站东南侧1000m辐射范围内,拥有非常便利的轨道交通系统。
空间上呈现沿交通轴线布局,单个企业或同类企业聚集
空间上呈现围绕核心企业链延伸布局
空间上形成围绕产业集群圈层布局,产业间开始产生协同效应
综合形成,在空间上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完全融合
复合原则
单一功能,缺乏满足城市日常生活的功能场所
园区承载功能多元化,城市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区内并存
灵活原则
基于不同企业的发展状态,强调在不同时期,满足功能之间的转化,以及在同一条件下,能提供不同尺度空间供企业逐步孵化
亲和原则
单一空间形态,缺乏空间识别度及交往场所
塑造富于地域特色的园区景观,在较低容积率下提供多样公共空间,为交往营造氛围
策略①:城市界面属性定义
基地右侧东山路为城市主要道路,道路级别高,跟城市连接好,基地右侧为主形象出入口;基地南侧道路可达性较好,作为其次要形象入口;基地西侧道路与南侧道路连接好,距离主形象展示面较远,隐蔽性好,因此作为其物流出入口;基地北侧则为后勤员工生活通道
策略②:地块划分 净污分区
根据风玫瑰图,东西方向风向最弱;为避免厂房生产造成污染,从而东西区分生产区和其他区
在满足西边厂房用地合理、紧凑的布局前提下,东边用地注入城市日常生活要素。西边生产型,东边生活型,既相互独立,又通过局部配套设施互相联系。
策略③:多元整合
高度人性化、高度景观化、适度娱乐化已成为当代产业园的主要特点。通过多种功能的整合和公共开放空间的营造,鼓励人与人、人与自认的交流。
该项目主要分为产、学、研、销四大板块,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配套设施,其中以研作为中心点出发。
策略④:大气恢宏的城市形象
通过建筑形态打造,形成城市独特的建筑形象,塑造大气恢宏的城市形象
策略⑤:丰富灵活的内部空间
项目周边缺乏景观资源,通过建筑围合造园,将江南水乡特色景观引入园区,营造富有人情味的空间,提升园区工作者精神的愉悦感
策略⑥:高效的核心运作方式
项目以基地中心作为核心运转区域,支配整个基地的运转,与其他区域紧密联系,从而获得高效的生产效率
“环”概念
方与圆,理性与浪漫的交织构成古老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,本设计采用方圆相契的构图隐喻不同的园区功能关系。配合以柔性的绿化水性及硬质的建筑,广场对比营造出刚柔相济的空间特色,丰富了园区景观,体现出中华文化审美的特质。
本方案设计着眼于高起点、高标准、高要求,融合国际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手法,吸取中西方的景观精华,设计出造型各异的建筑,形态万千的景观园林,气质独特的中央广场。我们志于创造一个具有国际水准,能够反映江油地域特性的标志性工业园区,设计力求体现江油日益发展的新兴气象,提升整个片区的工业标准,吸引优质企业的加入,使得江油工业园区成为整个四川乃至全国的标志性工业园区。
开放包容 海纳百川
培训教学区设置在城市主干道-东山路一侧,设置园区主入口,重点打造园区主形象入口,塑造城市主形象,以开放的姿态迎合城市。
内敛聚能 透明高效
研发办公区在整个园区中充当核心大脑,与园区各功能区之间相互联系。
架空首层 释放空间
架空首层,增加绿化面积,使内部流线简洁高效,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,符合现代产业园的发展要求。
分区明确 组合灵活
厂房以组团形式设置,方便于管理,厂房区单独设置主入口,在次干道一侧设置卸货区域,避免与园区其他功能区的流线交叉。
独立成区 自成一体
园区的生活设置与其他区既要紧密联系,又要有相对的独立性。
水景的改造
水景的改造,美化园区环境,软性分割,界定各功能区界限,创造各功能区独立景观。
打造地下配套空间 升级园区功能
发掘地下空间,摆脱规划条件对办公、生活培训用地比例的限制,完善功能配套,与各区域紧密联系。